寫了兩家台灣的涼水之後還是覺得熱
今天來寫香港的冷飲
我心目中最愛的香港冷飲當推凍檸茶與鹹檸七(或稱咸檸碧)
在香港"凍"這個字就等同於台灣的冰
凍檸茶就是冰檸檬紅茶
檸檬紅茶聽起來很容易做
但是我在台灣喝過那麼多冰檸檬紅茶
真正能做到好喝的
應該就是米朗琪與其延伸出的咖啡弄
只有這兩家的冰檸檬紅茶有沖出茶香
喝起來酸與甜的比例也剛好,不會流於死甜或是過分人工味
也只有這兩家能與澳門茶餐廳的凍檸茶放在一起比
(其實香港也不是每家的凍檸茶都合味,這都得花時間一家一家喝)
至於鹹檸七(或咸檸碧)在台灣就比較難找了
這飲料的起源已經不可考
港人認為他可潤喉
一般的做法是將桔子醃漬過
(後來也使用檸檬片或是再桔子之外再加入新鮮檸檬片)
醃漬出鹹味
接著倒入七喜或是雪碧
甜裡帶著酸,酸裡又帶著鹹
酸甜鹹再加上氣泡與冰塊的冰涼
一杯飲料多重享受
台灣的搖茶攤應該都引進來賣才對
趁著目前尚未流行
手腳快的人可以先撈一票引領風騷
個人覺得這飲料超有搞頭!
你沒喝過平價飲料喝起來那麼有層次,那麼來勁的
大家到香港務必點來喝
看到這裡千萬別以為本篇寫完了
這篇文章內容絕對算是我近來字最多的一篇
因為這家澳門茶餐廳好吃到讓我在2006年第一次香港四天三夜旅行裡來吃了3次
各項餐點的平均水準都夠
價格卻是升斗小民們都負擔的起
(不過這次看起來比起2006年時漲了些)
來看看MENU就知道
(這裡的幾張菜單照片應該涵蓋了90%的食物可供大家參考,很像還有一張比較貴的商品MENU我沒拍)
先來看看炒牛河
澳門茶餐廳的炒牛河真的深得我心
炒的夠鑊氣
同樣夠鑊氣的還有我這次沒點的炒飯
(菠蘿油也不賴喔)
在這裡順便提一下鑊氣
所謂的鑊器或是鍋氣
指的是食物在大火快炒時會迅速升溫,變性(煮熟)
高熱與快時間的拌炒,拋甩會產生焦糖化與梅那反應(Maillard reaction)
也會把食材味道的精華鎖住
炒出來的料理帶焦香卻不見燒焦的痕跡,看起來票漂亮亮
且集色,香,味於一盤
炒出鑊氣可說是快炒的基本卻也是奧義所在
而香港的快炒有許多都帶著強烈鑊氣
所以我也非常推薦去香港的朋友都該試試看香港的炒物
接著來看看豬扒(仔)包
粵語豬扒裡的"扒"字,在我們的說法就是牛排的"排"
所以在港澳地區,牛排會寫成牛扒
牛排館則通稱扒房
不過如果對著人說豬扒可不是件禮貌的事
豬扒泛指體態臃腫,外貿不佳的女性
所以千萬別亂說話啊~
豬扒包其實不是正宗港式食物
他是澳門特色小吃之一
(最有名的當然是大利來記)
只不過港澳商業&觀光互動頻繁,距離又近
這食物當然也順理成章的來到了香港
並且在此大鳴大放
我還沒有機會吃到大利來記的豬扒包
不過澳門茶餐廳的豬扒包也讓我吃得很開心很滿足
烤過的里肌肉夾在抹上牛油的麵包裡
很增胖的可怕組合
卻也是很美味的組合
讓人願意冒著變胖的風險吃下他
愛恨都是豬扒包啊..
最後上甜點
我們來吃葡式蛋塔
台灣寫法是蛋塔,香港寫法則是蛋撻
所以葡式蛋塔簡稱為葡撻
我試著從食譜面去比較葡式蛋塔與港式的差異性
不過查詢的結果是:
大家偏好不同,以至於食譜內容差異甚大
只能從比較大的方向分析
葡式蛋塔的塔皮所使用的麵粉筋度比較高,有些食譜甚至用100%高筋麵粉下去做
多數則是高筋4比上低筋1的比例去做
油的部分則是加奶油居多,牛油比較少人用
塔皮裡也不是加糖,而是加鹽
內餡除了基本的蛋,糖之外還加入奶油
相較於葡式蛋塔用較高筋度的麵粉
港式蛋塔食譜則普遍都是用中筋到低筋的麵粉來做
油的部分是用牛油,另外加入糖
內餡則是基本的蛋,糖之外還加入牛奶
我覺得這有點複雜,而且太不標準化
所以還是從吃起來的口感來分析比較簡單
正宗港式蛋塔的味道跟酥皮都跟台灣早期麵包店裡的相近
塔皮是實的,硬度從像餅的脆硬口感到軟綿綿一拿起就塌掉的都有
(看筋度,上筋度越高,塔皮越硬)
內餡吃起來則有點像...硬一點的布丁
葡式蛋塔塔皮最大的特色就是酥皮
咬下去會有小小的喀滋聲
我覺得比較香
拿起來也比較好拿,不會一離開塔模就爛掉
內餡有奶油還有焦糖香
這是我偏好葡式蛋塔的主因
來香港吃了幾家的蛋塔
直到吃了這一個葡式蛋塔我才開心的笑了
也更讓我確定自己喜好的方向
喜好沒有是非對錯
但仍舊有挖掘自身喜好的必要
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口味的食物實在是太可憐也太可悲了
在這裡推薦給大家我非常喜歡的好味道
澳門茶餐廳
地址:
香港九龍樂道25-27號
(他們生意太好,後來又買了隔壁跟對面的店面另外開分店,不過我只過吃這家)
營業時間:
6:30 – 02:00
延伸閱讀:
2012 香港自助旅遊軍糧丸(包含四天三夜行程,口袋名單整理與實用網站)
留言列表